道理都是对的,但不一定适用于你的孩子

2017年02月28日 5424

父母心声:看的东西多了,反而手足无措

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我对孩子的教育和生活都十分重视,我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一定可以让我的孩子十分优秀。为了这个目标,我每天关注的东西从原来的时尚八卦很自然地转到育儿、教育方面的文章和知识上面,但看的东西多了,我发现,反而让我在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起来。 

1408675016267.jpg
 

你是否也听过这样一些道理

比如,要严厉管束孩子的行为,小树不修剪不直,只有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礼貌、懂事的孩子,“孟母三迁断织”、曾国藩家教严谨,严格的要求才能成就栋梁之才;但同时,又怕自己的管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而让孩子变得懦弱胆小,更加反叛,从而走上“好孩子犯大错”的歧途;又比如,根据儿童营养学家的建议,给孩子精心准备营养丰富又漂亮的食物,给孩子提供一个清洁无害的环境,处处小心留意,但又怕,孩子不能吃苦,娇生惯养,不能有很强的免疫力。像这样的矛盾数不胜数,我们都知道凡事要掌握个“度”的问题,但什么是“过度”?怎样的程度算“过度”?

来看一个调查研究: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里奥做有一个著名的社会调查研究,她的研究显示,家教风格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她将这些调查样本按照阶层分为两类:一种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协同培养”,一种是低产家庭的“自然成长”。


研究发现,中产阶级的家庭会提供给孩子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积极鼓励孩子多方面的发展;低产阶级的家庭则遵循“自然成长”的理念,让孩子顺其自然、自由自在。而不同的养育方式所得到的教育成果也不同。“协同培养”的孩子比较擅长处理高层事件,他们更加明白权利的意义,往往要求得到更多的信息并希望赢得更多的关注,从而利用自己的权利去获得更大的利益。“自然生长”的孩子则更善于有创意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他们拥有极强的独立自主的观念,善于动手而不喜欢发牢骚。

3.jpg

我们每天都在说过度教养、过度关注、过度保护等等问题,看到孩子面对困难手足无措时,你会担心,过去授之以渔;看到孩子吃亏,你就会火冒三丈,与对方拼个“鱼死网破”;看到其他孩子有的,也自然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有,想方设法让孩子得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总提到别人家的孩子,因为我们怕自己的孩子会“落后”,会比其他的孩子少拥有一项东西或技能。尤其是居住在一线大都市的父母,这种焦虑的情绪尤其严重。

原来,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过度”,是因为我们没察觉出这种纠结想法的本身就是过度。安妮特看似没有为我们父母们提出任何好的教育理念却恰恰给父母了一个最好的教育理念:任何教育理念好像都讲得通,与其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地去想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最好的,倒不如去冷静下来,问问自己,什么才是适合我们孩子的?

1.jpg

德培(DAP)视点


“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所有的道理都是对的,但所有对的道理不一定就适用于你的孩子。从道理中脱身而出,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自己现有的家庭环境,因材施教,才是真正的好道理。而这,恰恰是德培(DAP)适宜性教育理念的核心和灵魂,“维护孩子的受教品质”是德培(DAP)理念一贯的宗旨,但光有我们自己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期待着家长的热忱参与,共同缔造孩子的终身幸福。


立即分享: 微信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参与讨论

总共0条评论

验证: 发布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