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2011年以来,中央财政将学前教育作为重要公共服务纳入财政支持范围,通过设立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各地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公民办并举扩大普惠性资源、建立健全幼儿资助制度。
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推动各地新建改扩建公办园,利用闲置公共资源多渠道举办公办园,开展小区配套园治理,推动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并办成公办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
通过购买服务、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更多举办普惠性民办园。
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8.1万所,在园幼儿4713.9万人,分别比2011年增加11.4万所和1289.4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3.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76.01%。
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
2016-2019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超过600亿元,支持地方发展学前教育。
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188.4亿元,比2019年增加19.9亿,增长11.8%。
截至目前,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出台了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或生均财政拨款标准,31个省(区、市)制定了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
积极推进学前教育立法工作
教育部成立了学前教育立法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开展学前教育法起草工作,多次召开专题立法座谈会,组织开展立法调研和专题研究。
目前已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正在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草案牢牢把握公益普惠基本方向,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基本属性、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投入机制等内容。
关于“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建议,教育部组织专家做过研究论证。
专家们认为,义务教育具有普及、免费和强制等特点,目前老百姓对学前教育的主要诉求是希望政府承担更多责任,加大投入,保障入园机会和合理分担教育成本,尽快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对学前教育是否应该具有强制性,或者多长年限的学前教育应该具有强制性,各界还有不同看法,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论证。
目前最迫切的是根据人口的变化和城镇化趋势,进一步落实政府责任,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努力满足老百姓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需求。
目前,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体系,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学生均可获得相应资助,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辍学。
为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入学机会,正在征求意见的学前教育法已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特困人员中的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纳入免费范畴。
下一步,教育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若干意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
推动各地科学规划普惠性幼儿园布局,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继续做好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确保小区配套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补齐农村学前教育短板,构建县乡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让绝大多数孩子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健全经费投入长效机制
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健全学前教育保障机制”的要求,推动各地科学核定运行成本,进一步完善落实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普惠性民办园的补助标准,完善企事业单位办园扶持政策,建立与拨款、资助水平相适应的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政府投入和家长缴费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确保幼儿园稳定运转。
加快学前教育立法进程
广泛听取并充分吸纳代表、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立法的意见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立法内容,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关键性问题和体制机制问题纳入立法,着力破解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补齐制度短板,从长远角度保障学前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还有待论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会加大普惠园扶持,继续满足老百姓的学前教育诉求,让更多孩子可以享受到平等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