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幼小衔接,怎能劣币驱逐良币?

2018年06月11日 6785

“英语词汇量4000左右,可与外教用正常语速交流,能写200字左右英语作文;数学可以心算1万以内加减法、心算两位数与一位数乘除法;语文会背千字文、50首唐诗,学完拼音,认识1000个汉字……”这是网上流行的6岁孩子要学会的知识清单,也是许多学前班、幼小衔接班的宣传广告和课程设计标杆。

近年来,与这份清单类似的幼小衔接内容层出不穷,不断演化升级,不仅影响学前教育的正常开展,更增加了家长的焦虑和焦虑裹挟后的行动——让大班幼儿肄业去读学前班或者幼小衔接班。一时间,大班幼儿流失问题仿佛成了普遍现象,不去上学前班和幼小衔接班的反倒显得不正常。

 

  这种让幼儿“抢跑”的行为背后,反映了幼小衔接不畅的问题,更折射了深层的不良发展趋势——考学压力在不断前移。

  “过于看重知识技能,轻视生活和游戏,忽视学习品质”的观念在家长乃至社会中大有市场。幼儿的年龄特征、认知特征、所持经验的特征等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幼儿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学得有趣,学得有效,学得有用。然而,在许多家长的意识深处,幼儿的游戏却被认为是瞎玩,幼儿的生活不过是零乱的、无意义的胡乱倒腾。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灌输”“训练”等方式学习小学化的、可以具体量化的知识,童年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殊不知,学习虽然是学前教育的任务之一,但在这个人生的奠基阶段,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幼儿终身受用的良好学习品质才是最重要的任务,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不但短视,而且可能破坏幼儿的学习兴趣、影响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以游戏为主的学前教育与以学习为主的小学教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实现儿童自身角色转变是幼小衔接顺利开展的关键。现行的幼儿园办学机构与小学办学机构往往“各自为政”,幼儿园与小学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衔接机制,不能满足家长与儿童的信息需求、知识需求和了解需求,于是民办教育机构乘虚而入,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办各种学前班与幼小衔接班,渲染家长的焦虑情绪,吸引大班幼儿纷纷流向培训机构,这也破坏了教育生态,使得幼小衔接工作更加难以顺利开展。

 

  那么,如何解决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呢?不难发现,实现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与交流的畅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事实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南》等重要文件早已明确规定:学前教育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这其实指出了幼儿园教育有别于小学教育的特殊之处,回应了广受家长关注的“孩子上学前到底该学多少东西”的疑问。

  近几年,日本也出现了幼小衔接热潮。日本文部省在2000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中指出:“应该考虑到幼儿园教育要为小学以及小学后的生活、学习奠定基础,幼儿园教育应该提供与幼儿期相适应的生活,为幼儿创造性思考能力、主动生活态度的形成打下基础。”2001年3月日本文部省发表了《幼儿教育振兴计划》(2001—2006年幼儿教育发展计划)。在这份计划中,文部省不仅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幼小衔接的问题,而且详细地提出了进行幼小衔接的一些策略,即加强双方儿童之间、教师之间、家长之间的交流,实行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通用制度等。在随后的系列政策推动下,日本幼小衔接形成了追求共同教育目标、建立平等合作关系、开展经常性交流与合作的活动等特点。可以说,日本教育界普遍关注幼小衔接问题,着力培养幼儿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具有独立学习和自我决策的能力,着眼于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致力于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面对“大班幼儿流失”现象,一方面,教育部门应该正视、重视幼小衔接的机制畅通问题,建立幼儿园与小学有效衔接的制度;同时加大对社会办学力量的监管力度,正面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与幼小衔接内容,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另一方面,幼儿园应肩负起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知识的责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习观及发展观,避免出现让幼儿进行“抢跑”的短视行为。只有家庭、教育部门乃至社会多方携手,才能真正为幼儿顺利实现幼小衔接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18年06月10日第2版 版名:学前周刊·管理


立即分享: 微信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参与讨论

总共0条评论

验证: 发布

全部评论